揭秘古代总角,哪个年龄段的儿童被称为总角?
温馨提示:这篇文章已超过64天没有更新,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!
本文目录导读:
在中国古代,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阶段有着独特的称谓和习俗。“总角”一词,是古代对儿童特定年龄段的称呼,究竟哪个年龄段的儿童被称为“总角”呢?本文将为您揭开这个谜团。
古代总角的定义
在古代,儿童的生长发育被分为不同的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称谓。“总角”一词,最早见于《礼记·内则》一书,据《礼记》记载,“总角”是指儿童的头发扎成两个髻的时期,通常是指六七岁到十三四岁的儿童。
总角的相关词解析
1、髻:古代儿童将头发扎成两个髻的发型,称为“髻”。
2、童角:童角是总角的一种别称,同样指的是儿童扎髻的时期。
3、顽童:指六七岁到十三四岁的儿童,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性格活泼,爱玩,故有“顽童”之称。
总角的历史文化背景
在古代,儿童的教育非常重视启蒙和礼教,总角时期的儿童,正处于智力迅速发展的阶段,家长和老师会对他们进行初步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熏陶,这个时期的儿童,既要学习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等经典,也要学习礼节、音乐、射箭等技艺。
总角与现代社会的关系
在现代社会,我们虽然没有“总角”这个称谓,但这个时期的教育观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,在关注儿童智力发展的同时,我们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,正如古人所说:“幼而学之,老而不忘。”
古代“总角”一词,指的是六七岁到十三四岁的儿童,这个时期的孩子,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,也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,了解古代总角的相关知识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古代儿童的教育理念,为现代家庭教育提供借鉴。
参考文献:
[1] 《礼记·内则》
[2] 《中国大百科全书·教育》
[3] 《中国古代儿童教育史》
The End